人民政协网

热区高校联盟如何架起全球热带发展之桥

——专访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海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

4月13日至16日,热区高校联盟2025年年会在海南大学举行。年会以“共商共建共享:构建热区高等教育共同体”为主题,围绕国际数字教育、热带高效农业、全民健康、人文交流、绿色发展等议题举办多场学术论坛,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聚焦热带地区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研讨。

为凝聚全球教育合力,助力热带地区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2023年11月,海南大学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埃及开罗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国油科技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7所全球热带地区头部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起成立热区高校联盟。截至目前,联盟汇聚了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101个成员单位,形成了一个跨越国界、融合多元文化的合作网络。

图为骆清铭在热区高校联盟2025年年会上做主旨报告

日前,人民政协网记者就此采访了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海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

记者:骆校长您好!《热带现状报告》显示,全球39.8%的土地、42%的人口集中在热带地区,但这里的经济贡献仅占全球20%。您认为热带发展困境的症结何在?

骆清铭:热带地区就像“地球的绿色心脏”,却长期面临“富饶的贫困”。以粮食安全为例,60%的热带国家粮食自给率不足,但全球109个热带国家却贡献了80%的生物多样性——这种矛盾折射出资源错配的深层危机。殖民历史遗留的单一经济结构、教育科技投入不足(GDP占比不足0.5%)、气候变化加剧生态脆弱性,三大因素形成恶性循环。

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29日定为国际热带日,旨在唤起全球对热带地区特殊挑战的关注。预测到2050年,世界上有超过50%的人口,包括66.7%的儿童,都将生活在热带地区。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凸显热带地区面临的经济、教育、科技与社会等困境。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复杂而紧迫的挑战,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寻找应对策略,已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使命。

记者:海南大学发起的热区高校联盟,是否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创新实践?

骆清铭:是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在全球热带地区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海南大学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发起成立热区高校联盟,正是对全球性问题的积极回应,也是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具体实践。热区高校联盟作为全球首个面向热带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多边合作平台,目前已汇聚了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101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形成了一个跨越国界、融合多元文化的合作网络。联盟的成立旨在促进全球热带地区的合作共赢与可持续发展,打造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记者:热区高校联盟在推动热带地区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

骆清铭:联盟自成立以来,成员单位间积极开展务实合作,取得了不少喜人的进展。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海南大学与联盟成员单位柬埔寨王家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并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等32所联盟成员单位签署了43份合作协议,入选“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成员高校,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并承办多期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为热区国家培养了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在联合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围绕热区重大需求携手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海南大学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共建儒艮与海草床野外研究站,与津巴布韦大学合作共建“海南省热带岛屿环境污染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津巴布韦研究基地”,在津巴布韦建设“海南大学薯类生产装备研究中心(援津)”,着力破解热带地区发展“硬骨头”问题。在人文交流方面,海南大学已为联盟合作伙伴量身定制多期青年学者文化交流活动,来自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联盟成员单位的近百名师生参加,推动开展热区常态化的人文交流。

记者:热区高校联盟的建立,对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海南自贸港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骆清铭:热区高校联盟的建立,是对于“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实践。通过加强与东南亚、非洲、拉美等热带地区国家高校在教育、经济、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为中国与这些地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提供了重要桥梁。其次,联盟积极应对热带地区面临的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通过教育、科技创新与合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作出积极贡献,展现中国的责任与担当。热区高校联盟也是推动海南自贸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联盟吸引了全球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参与,不仅提升了海南自贸港在全球热带地区教育、科研、医疗和经济等领域的地位,也为其成为全球热带地区教育、科研、医疗和经济等交流中心奠定了基础。热区高校联盟有望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通过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开展跨学科、跨国界的联合研究,这种深度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热带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还加强了中国与热带地区之间的学术联系和人员往来,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记者:未来,热区高校联盟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更好地服务热带地区和全球发展?

骆清铭: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热区高校联盟高质量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全球教育与科研合作的典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实践平台。具体而言,一是进一步扩大联盟规模,积极吸纳全球热带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构建多元文化与广泛地域覆盖的合作网络,增强国际影响力。二是设立热带地区专项奖学金项目,吸引并支持来自热带地区的优秀学生和学者来华接受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三是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转化应用,聚焦教育、科技、医疗、环保、能源、经济、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等重大议题,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开展跨学科、跨国界的联合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四是加强对热区高校联盟的中外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多元化传播渠道,讲好合作故事,彰显联盟的独特价值与发展潜力。五是完善热区高校联盟的合作机制,健全制度框架与运行规则,搭建资源共享大数据平台,利用数字化资源推动科研设施、数据资源和学术成果的共建共享。

总之,热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当地人民的福祉,也直接影响到全球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共同未来。热区高校联盟通过实施系列综合举措,有望逐步成为推动全球热带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记者 李敏杰)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