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郭媛媛:文化产业向好发展离不开“以人为本”
“《哪吒2》的成功,不仅在于剧情创新,更在于其通过诙谐风格、极致视效与音乐设计,精准触达观众情感需求;无论是动画技术、人物塑造还是价值观表达,各种要素都做到了极致,每个细节都经得住推敲。”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认为,文化产业向好发展应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打造优质内容,才能跑赢。
“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将围绕体验性、高质量与个性化发展。”在郭媛媛看来,“过去文化消费注重‘内容好’,如今注重‘情绪共鸣’;过去粗放式发展,如今转向品质化竞争,以工匠精神打磨细节,才能吸引用户;同时,年轻人更加追求独特表达,小众圈层不断分化,文化产业将更注重垂直领域深耕,通过精准定位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文化产品,其不仅是真虚过渡的媒介形态,更是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游戏媒介通过动态交互构建了虚实交织的文化场域,它不仅承载传统文化的故事与背景,还能传递情绪与体验。互联网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与玩家实时交互的行为,成为年轻一代认识世界的一种新路径。”郭媛媛肯定了互联网技术变革带来的用户成长的路径变化。
与此同时,郭媛媛也提出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争议需引起高度重视,“娱乐是人的本能需求,但过度沉迷会挤压个体社会化成长空间,家长、学校、企业要共同构建‘疏堵结合’的治理框架,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体系。”对此,她呼吁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建立边界意识;呼吁游戏企业在建立防沉迷技术限时的同时,更要前置性地在产品研发阶段植入健康的价值观体系,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她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游戏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如腾讯全面升级了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探索“技术+服务+公益”新模式 ,同时提升“成长守护平台”产品能力,解决家长使用防沉迷工具的痛点。
无论是游戏媒介的进化,文化产业的升级,还是未成年人保护议题,最终都指向“人”的核心地位。“技术可以拓展载体,政策可以划定边界,但如何找到技术变革与教育变革的平衡点,是个新命题。”郭媛媛直言,“或许,像DeepSeek这类工具一样,以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为取向,并以开源支持了应用的普及,为人们公平培育结构性思维、提高实践效率,促进用户成长,使这场人机协同开端指向数字文明更多的新可能。”